天祝县着力推进旅游促“三交”走深走实
发布时间:2023/11/20 10:59:17
来源:本站
【字体:

近年来,天祝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围绕“文旅活县”行动,通过“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文旅融合措施,有效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一是打造首位产业,夯实交往交流交融发展基础。天祝县把文化旅游作为高质量发展首位产业,紧盯打造离内地最近的高原藏乡生态旅游目的地目标,始终把规划作为推动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前提和先导,突出民族地域优秀传统文化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硕果,编制完成了《天祝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9-2035)》《华锐藏乡百里民俗风情长廊设计规划》等文化旅游规划。天堂村、大红沟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大红沟镇大红沟村和大沟村、天堂镇本康村、哈溪镇双龙村为省级样板村;冰沟河景区、乌鞘岭国际滑雪场、县博物馆、天祝南拉民俗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打柴沟农旅产业及铁路文化研学基地等被评定为市级旅行研学基地。今年1至10月份,全县实现累计接待旅游人数143.59万人次,同比增长43.39%,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注入了全新内涵,让农牧民吃上了“旅游饭”,有效推动旅游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二是完善基础设施,拓宽交往交流交融载体平台。“十四五”期间,全县累计投资19.25亿元实施文化旅游领域重点项目20项,建成天互、天景、金代、祁连冰沟河等旅游主干线8条;配建游客服务中心5座、旅游厕所51座、停车场15个;实施村级文化体育健身场所45个、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22个。2023年,总投资17.23亿元实施了华藏景区、天祝县华锐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中心、抓喜秀龙旅游基础设施及产业配套设施、天祝县天堂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文化旅游领域新续建项目15项。聚焦乡村旅游短板弱项,精致规划南泥沟帐篷城、城南农家乐、天堂民宿村3个集群,沿400公里风情线打造哈溪双龙、天堂本康等16个特色旅游村和民族团结进步宣传长廊,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吸引省内外广大游客纷纷前来“打卡”。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嵌入景区景点的创建中,着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景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三是发展文化事业,充实交往交流交融文化内涵。天祝县加强文化事业发展顶层设计,努力在推动中华文化繁荣与交融上闯出新路子,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新作为。“送戏下乡”“图书六进”“藏乡博文课堂”等系列群众文化活动有序开展,让优秀传统文化进学校、进社区(村)、进景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祁连镇岔山村吐谷浑王族墓群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项目,境内18段48公里汉明长城和135处不可移动文物点得到有效保护。确立非遗保护名录45项,培育国家级和省级传承人12人,建立传习所12个,培养非遗民间艺人100多人。强化讲解员、导游等旅游从业人员教育培训,精心设计和打磨旅游景点解说词,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内容,不断提高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能力和水平。

四是丰富文体活动,推动交往交流交融有声有色。县委、县政府通过“内循环”“请进来”“走出去”等形式,不断创新探索“体育+”模式,持续举办“二月二”“六月六”民族传统赛马大会等文体活动,民族传统赛马大会被纳入“中华民族大赛马体系”,成功誉名“中国高原走马之乡”,为“青藏之眼·绿色天祝”文化旅游品牌注入新的内涵,吸引了青海、宁夏、四川、云南、内蒙等地骑手和游客,在促进周边地区经贸流通和交流、交往、交融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冰雪艺术节、乡村旅游节、非遗展演展示、“5.19中国旅游日”等系列活动,传承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了天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取得的重要成果,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提升了群众文化生活品质,全面展现了天祝各民族团结奋进的新气象,不断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

五是强化宣传推介,营造交往交流交融浓厚氛围。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多措并举,大力宣传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名胜古迹、生态资源等特色文旅资源,不断提升了天祝在外界的新形象和知名度,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前来观光体验。加快建设智慧旅游平台,精心打造民俗体验和康养休闲2条精品旅游线路,积极与马蜂窝、携程等网络巨头合作,主动融入环西部火车游旅游大环线,打造天祝IP品牌。依托“天祝文旅”“天祝文博”“书香天祝”等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和快手号,择优选登旅游景区景点、文艺作品,累计推送生态观光、乡村旅游、体育运动、文物保护、读书沙龙等图文、短视频2000多期,全力宣传天祝文化旅游新形象,讲好天祝民族团结好故事,唱响天祝民族团结好声音,传播天祝民族团结正能量。


(来源:省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