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武威市凉州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十项工程”,不断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民族领域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
坚持党的领导,压实工作责任。坚持以党建引领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思路,区委常委会会议先后9次专题学习研究民族工作,召开区委统一战线工作(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全体会议1次、专题会议(民族宗教工作推进会)1次,对民族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区人大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专题听取民族工作开展情况,区政协对民族工作进行专题调研,形成了党政齐抓共管、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合力,不断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完善主体在区、延伸到镇(街道)、落实到村(社区)的三级民族工作体系,将民族工作落实情况纳入区级督查巡察、党建述职、意识形态责任制和党政领导班子年度考核,增加考核赋分权重,做到民族工作与其他重点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确保中央和省市关于民族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推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加强理论学习,夯实思想根基。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作为各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和干部集中学习的重要内容,依托新媒体平台大力推进“网学统战”,组织有关部门(单位)、镇(街道)分管领导、业务干部、党外代表人士160多人参加“三支队伍”培训班、民族宗教专题讲座和“互观互检”活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知识线上挑战赛、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法规知识测试活动,发放《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2200多本,编印《民族宗教工作应知应会手册》等3000多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
增强文化认同,构筑精神家园。精心组织举办城乡社火展演、送文化(戏曲)下乡、文化文艺志愿服务,常态化开展“民间文艺大赛”“群众大舞台”“百姓文化广场”“送文化下乡惠民演出”“红石榴”广场舞展演,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亲子诵读微视频大赛、“书香凉州全民阅读”“诗词朗诵活动”,打响“书城不夜”凉州品牌。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典诵读和演讲比赛、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征文活动和书画摄影展等群众性文艺活动 200余场次,编印《石榴同心•筑梦凉州》凉州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丛书。打造东关街文庙路社区、东关街花园社区文明实践站、凉州区图书馆共有精神家园实践点3个,推动“五个认同”“四个与共”理念深入人心。
强化宣传教育,营造浓厚氛围。深入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石榴籽”工程,借力“融媒体+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组织融媒体采访团队对东关街寺巷子社区、黄羊镇上庄村、东大街文庙路社区等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进行跟踪采访报道,充分发挥示范区示范单位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领头雁、排头兵作用。在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四个一”活动,大力构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新格局。在高坝镇、武南镇、黄羊镇、张义镇、永昌镇、清水镇等制作民族团结进步墙体彩绘1000多平方米,持续营造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的良好氛围。
拓展平台载体,塑造凉州品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加强文艺精品创作,组织创作贤孝唱本9部,编创舞蹈《古凉霓裳》、贤孝新唱《凉州娃》等作品入选“2023新甘肃·网络春晚”。推荐武威市民族团结进步形象代言人4名,充分展示全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新面貌、新活力、新气象,增强各族干部群众自觉投身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打造宣武街宋家园社区、火车站街惠民社区、永昌镇刘沛村、高坝镇鼎宁园社区、松树镇政治生活馆、凉州医院“红石榴”家园6个,打造凉州战役纪念馆、天马湖民族团结进步主题长廊、凉州植物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长廊等宣传教育实体3个,成为宣传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的坚实阵地。
依托历史文化,开展理论研究。深入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挖掘凉州历史文化,讲好凉州故事,发挥好文化统战在凝聚共识、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凝聚力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凉州区委统战部联合市融媒体中心制作了五集纪录片《大道攸归五凉风》,以五凉文化为基础,探寻各族人民在凉州这片热土上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共同创造悠久历史、共同培育灿烂文化的历史内涵和时代意义,引领和带动广大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挖掘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将凉州西夏唐卡、凉州金汁书画等2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为第三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新增省级非遗传承人1人、市级非遗项目18项,推荐市级非遗项目申报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项,非遗保护传承人传承创新活力持续提升。
增进民生福祉,提升生活品质。认真落实《“十四五”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规划》,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深入实施强科技、强工业、强县域行动,深入开展产业赋能行动,加快构建发展活力足、生产能力强、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足“拓存”“创增”文章,着力打造食品加工、装备制造、文化旅游、医疗康养、国际物流高地,有效发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排头兵带动作用。2023年上半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90.83亿元、增长6.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14.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78亿元、增长10.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31亿元、增长13.43%,招商引资到位资金96.48亿元、增长56.4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42元、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38元、增长9.0%,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实施三项计划,促进互嵌共融。推进建立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实施东关街寺巷子社区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项目1个,打造东关街寺巷子社区、黄羊镇荣昌村、黄羊镇上庄村、张义镇石头坝村互嵌式发展示范点4个,营造了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和谐环境。深入开展“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活动,形成了以雷台、文庙、罗什寺等景区景点为代表6类较为完善的旅游产品及线路,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加强依法治理,维护和谐稳定。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深入宣传民族工作法律法规,引导各族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认真落实民族事务管理和互联网管理的法律法规,着力提高网络舆情应对处置能力,着力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创新思路举措,提升工作质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十项活动”为引领,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进”活动,改造提升凉州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展厅、主题公园、广场、长廊等各类宣传教育载体及示范点29个,命名全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和教育基地15个,推荐申报省市级示范区示范单位7个,全力打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升级版”。制定下发《凉州区第20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实施方案》,扎实开展第20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活动期间,全区共举办理论宣讲40多场,民族团结进步文艺汇演集中宣传活动30多场,在全区营造了全社会积极参与创建工作的浓厚氛围。积极融入河西走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联创共建,开展“互观互学”现场观摩暨交流推进会,先后接待酒泉市瓜州县、金昌市、青海省海北州、平凉市崆峒区、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河南省平顶山市、张掖市高台县等市县区来凉观摩考察,努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凉州品牌”。
(来源:凉州区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