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做足三篇“融合”文章
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形有感有效
发布时间:2023/9/19 10:06:02
来源:本站
【字体:

今年以来,平凉市聚焦巩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和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目标任务,通过丰富活动载体、拓展阵地建设、健全工作机制,以有形之魂、有感之举、有效之方持续推进“丝路红石榴”品牌建设,深层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做足“宣传融合”文章,“有形”打造实体化场景。突出“点”“线”“面”三个维度,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生动活泼的方式呈现。打造示范典型。设立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训基地、教育基地6家,命名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51个,抓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社区、进学校、进村组社区、进军警营、进企业、进两新组织、进乡镇、进宗教活动场所、进机关等示范典型163个。活化宣传载体。打造了以绿地广场、南山公园、滨河路民俗广场为标志的实体化宣传广场、公园42处,制作宣传展牌1062面、主题灯箱524个,开设民族团结进步公交专线9条,布设电子宣传屏580面,印制宣传资料、宣传用品15类10万多份。丰富宣传形式。利用大型活动、旅游节会、乡村舞台等契机,广泛实施“志愿者+”宣教形式,成立 “红石榴”志愿服务队,广泛开展“接地气”的“互动式”宣传,通过“咨询讲解、互动问答”和“云宣讲”等宣传形式,使共同体意识宣传工作深入社会、深入人心,营造出辐射全民的良好氛围。

做足“交流融合”文章,“有感”创新个性化体验。创新推进“旅游+”模式。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活动为抓手,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融入崆峒山大景区、大云寺王母宫等旅游景区和乡村休闲、乡村景观、乡村度假、乡村养生等乡村田园景点发展中,打造崆峒古镇非遗一条街、皇甫谧文化园等一批实体化载体,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深入推进“学校+”模式。印发《关于落实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的实施方案》,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少年志愿服务队,积极开展“石榴花开成长路 争做时代好队员”民族团结主题队会、“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征文、“民族团结一家亲 童心共筑中国梦”红色轻骑兵研学等活动,筑牢思政教育主阵地。持续推进“社会+”模式。立足于区位、资源、产业、文化等实际,着力打造多民族共居社区,大力推进各民族互嵌式居住新格局。探索“民族团结+基层治理”模式,培育建立石榴籽服务站、邻里共享之家等一批“红石榴”家园示范点,常态化开展政策宣讲、上门服务等活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做足“机制融合”文章,“有效”强化常态化落实。建立保障机制。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严格落实“四个纳入”,切实压实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抓民族工作的政治责任、主体责任,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拓展宣传机制。坚持宣传“见人见物”,采取四级携手方式,落实民族宗教领域“联系+巡听”制度,多层次、宽领域讲好“民族团结+红色教育”“民族团结+文明创建”“民族团结+金种子”“民族团结+文化传承”四个故事,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各族干部群众心中。强化联动机制。印发《关于对民族宗教工作实行网格化服务管理的意见》,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构建“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无缝隙”的网格体系,形成上下联动、相互配合、协调有力的管理机制,打通了基层民族工作“最后一公里”,实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在基层全覆盖。

(来源:平凉市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