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陇南市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联创共建工作,通过与文化旅游康养产业、乡村振兴战略、特色产业发展、民族文化的有机融合,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快,进一步增进了各族群众民生福祉,开创了新时代陇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新局面。
画好文化旅游康养产业“同心圆”
陇南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文化旅游康养产业相融合,将17个少数民族聚居村确定为全市文旅康养重点村、标杆村,将涉少数民族聚居村的6个开发旅游大景区、5个旅游度假区、5个文旅特色小镇纳入《陇南市文化旅游康养产业链发展实施方案》并重点实施,官鹅沟大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并下拨奖补资金500万元。
扶持发展农家乐、餐饮、民宿等小微企业20多家,实现了经济收入800余万元,景区周边的少数民族群众实现了从祖祖辈辈务农到经营服务业的华丽转身。
画好乡村振兴“同心圆”
各县区立足乡村发展实际,深挖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文化生态资源,将特色民居保护、民族文化传承、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业,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
坚持“全面建成小康路上,一个兄弟民族都不能少”理念,健全乡村振兴指挥体系,筑牢稳定增收长效机制,织密返贫防贫监测网络,巩固提升脱贫质量。截止目前,共列入省市级乡村振兴示范乡镇2个,省级示范村5个,市县级示范村13个。
画好特色产业发展“同心圆”
大力推进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发挥合作社带动作用,建成了拉路梁中药材生产基地轮作倒茬技术推广示范点,涉及10个村,1176户,15600亩耕地,每年规划种植中药材面积15000亩以上。
深度挖掘文旅康养产业资源,开发出兼具美容养颜、保健养生的黄芪养生茶、三宝茶、土蜂蜜、养生火锅等特色产品以及降糖、降脂的宕昌燕麦、荞麦等小杂粮优质食品。
在少数民族聚居乡村发展特色养殖和生物药材,坚持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与非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山区与坝区、城市与农村的融合发展、联动发展,增强了各族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
画好联创共创“同心圆”
加强文化联动,以民族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为切入点和突破点,高标准打造了“文县碧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武都区长江大道民族团结十里示范长廊”、“宕昌八力乡民族团结巷”等一批主题公园、广场、街巷,将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有效融入公共文化设施中。
加强企事业单位联动,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7+N进”活动,精心打造了市文联、金桔饭店、市森林消防支队等市级“七进”示范亮点。
加强行业联动,组织九县(区)民宗干部及部分创建单位负责人开展了全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互观互检”活动,召开了全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经验交流会,进一步拓宽创建思路,提升创建水平。
加强基层联动,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的作用,积极推进移风易俗。2022年,全市共成功创建省级示范县1个,省级示范区示范单位13个。
(来源:陇南市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