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以来,甘南藏族自治州共有9个村先后被纳入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近年来,甘南藏族自治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生态文明小康村为引领,将所有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纳入全州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规划,融合“五无甘南”创建,巩固深化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传统民居、传统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村寨的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特色产业发展优势逐步显现,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贯彻生态文明思想,秉持绿色发展理念。甘南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思想,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与甘南的优势资源紧密结合,通过乡村振兴大讲堂、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等多种形式,不断强化理论武装,让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持续推进“五大战略”(生态立州、旅游兴州、文化撑州、产业富州、稳定安州),着力打造“五大生态”(指绚丽多彩的自然生态、和谐稳定的社会生态、朝气蓬勃的经济生态、光辉灿烂的人文生态、团结奋进的政治生态),按照“五无甘南”(全域无垃圾、全域无化肥、全域无塑料、全域无污染、全域无公害)的发展定位,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大胆探索创新农牧村发展新模式,打造了碌曲尕秀、临潭池沟、卓尼博峪和力赛、合作俄合拉、夏河安果和黑力宁巴、舟曲土桥子和各皂坝、迭部俄界、玛曲沃特等一大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生态文明小康村,成为涉藏州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
纵深推进“环境革命”,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针对长期以来受传统逐水草而居和人畜混居落后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环境“脏乱差”引发的“破窗效应”愈演愈烈的现实状况,甘南州从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入手,突出生态底色,持续纵深推进“环境革命”,并创新提出以自然村为单元,坚持“一村一规划、一村一方案”,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围绕解决“往哪建、怎么建”的问题,注重合理选址,科学规划,突出差异性,避免同质化,研究制定小康村建设规划,深度融合美丽乡村、旅游专业村、脱贫致富村的指标要求,着力提高建设规划的高端性、超前性和特色性。以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实施“村庄清洁行动”,以“七改六化三治两分离”为目标(“七改”:改圈、改厕、改厨、改炕、改院、改房、改人;“六化”:硬化、绿化、亮化、净化、文化、美化;“三治”:治乱建、治乱排、治乱弃;“两分离”:人畜分离、柴草分离),覆盖875个自然村,带动脱贫2.18万户、9.76万人,占全州建档立卡脱贫总人口的55%。美丽乡村覆盖率和生态文明小康村、人畜分离覆盖率多项指标位居甘肃省第一。
传承保护民族文化,加强特色民居保护。在筑造绿色生态人居方面,坚持安全、美观、实用和群众意愿第一原则,挖掘传统民居文化底蕴,实施富有民族特色的改厕、改圈、改院、改炕、改厨、改房等项目,特色村寨传统民居、传统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在传承培育生态文化方面,建设乡村记忆馆、农村博物馆、乡村舞台等,保护和修缮传统民居和历史名宅,对有条件、有传承的村子进行专门保护,让在外的游子“记得住乡音、留得住乡愁、守得住乡情”。委托清华大学分群体编制发行了《甘南州生态文明教育读本》,提高各群体生态文明意识。在改善特色村镇人居环境方面,累计完成项目村住房民族特色化风貌改造、改厕8.76万户,节能改造7.8万户;在村内建成多功能活动室、卫生室、党员活动中心、代办点等综合服务中心1300个,基本的牧道、村道、巷道及庭院步道全部硬化,新建便民桥、供水排水、防洪堤,村村都有动力电和太阳能路灯,村寨的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抓好“两大首位产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甘南州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坚持把发展文化旅游业和现代农牧业作为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首位产业。制定出台了《关于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实施意见》《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安排意见》等指导性政策文件。紧扣乡村产业振兴和群众持续增收这一核心,以县为单位规划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突出发展特色种养业、文化旅游业,大力发展“牛羊猪鸡果蔬菌药”八大特色产业、乡村旅游、“五小”产业。2020年全州生态产业增加值达到39.65亿元,占全州GDP总量的18.1%。把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加快绿色崛起、实现富民兴州的最佳路径,着力打造7条精品旅游风情线和高原花卉彩色长廊,大力实施文化旅游“一十百千万”工程,全面提升“全域旅游无垃圾·九色甘南香巴拉”的主题品牌,文旅产业呈现增量增效“两旺”势头。今年上半年,甘南州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04.2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0.2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2.6%和228.8%。
精心打造“五无甘南”,深入推进乡村振兴。今年以来,甘南州全面启动了以全域无垃圾、全域无化肥、全域无塑料、全域无污染、全域无公害为主要内容的“五无甘南”创建行动,依托生态绿色优势,立足区域区位优势,放大资源比较优势,以生态产业为支撑,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中找“支点”,明确全域无垃圾,持续开展拆违治乱、清理“三堆四乱”(柴堆、粪堆、土堆;房前、房后、户内、户外乱)“拆墙透绿”等专项行动,健全城乡环卫一体化治理,不断巩固提升环境革命成果。全域无化肥,以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为抓手,建立农牧业循环利用机制,提升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废旧农膜、尾菜综合利用率。全域无塑料,推动塑料源头消纳减量,推广应用塑料替代产品,加强回收利用处置。全域无污染,抓好大气、水体、土壤的综合治理,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提升处置危险废物的能力。全域无公害,推进农产品质量管控,实施品牌培育工程,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建立可追溯体系,打响高原绿色有机牌,提高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不断强化党建引领,提升村寨治理水平。甘南州充分发挥党建在乡村治理中的保障作用,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努力把农牧村党支部锻造成脱贫带富的“主心骨”、乡村振兴的“桥头堡”、引领发展的“火车头”。明确在藏区选配农牧村党组织书记,把党性强、作风好放在首位。在选好干部、配好班子的同时,注重新任村“两委”干部的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基层党员干部推进农牧村改革、促进农牧村发展、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水平。充分发挥“村两委”主导作用,组织脱贫群众议事干事,全面调动了群众主动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发了广大农牧民参与乡村振兴、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热情。
(来源:甘南州委统战部)